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原则是积极治疗原发病和邻近病变,去除病因,改善咽鼓管的通气功能,平衡和消除鼓室负压,顺利引流鼓室积液,预防中耳鼓室粘连、胆脂瘤和胆固醇肉芽肿。
1.一般疗法
(资料图片)
1.咽鼓管通气可通过捏鼻充气、导管等方法改善。
2.喷鼻剂可以用来减轻鼻塞的症状。
2.药物疗法
1.抗生素:红霉素、头孢呋辛等。主要用于控制急性感染,遵医嘱用药,避免滥用抗生素。
2、糖皮质激素:地塞米松、强的松等。发挥激素强大的抗炎作用,注意逐渐增加用量,逐渐减少,避免长期应用。
3、促进药物排出:可以用药物稀释积液,使其更容易排出。
4.促进排泄的药物:可使用促进排泄的药物来稀释积液,如桃金娘油胶囊、桉树脑、乳木果等。使其更容易排泄,并增强咽鼓管内粘液纤毛运输系统的清除功能。
5、喷鼻剂:滴鼻剂或喷鼻剂,如1%麻黄碱滴鼻剂、喷鼻剂激素等。可局部应用,使咽鼓管口和鼻腔通畅。
3.外科疗法
1.鼓膜穿刺:可反复进行,抽出积液,减轻患者不适,清除分泌物快速有效。
2、鼓膜切开术:在难以抽出粘稠积液时,可以切开鼓膜,避免引起粘连性中耳炎。
3、鼓膜置换:此病最有效的方法是在鼓膜做放射状切口,吸出粘液后置管,留置时间一般不超过三年。咽鼓管恢复功能后,往往能自己出来。
4.其他手术:腺样体肥大患者需要切除腺样体,鼻息肉需要切除,鼻中隔偏曲需要矫正。如果上述治疗失败,且未发现相关疾病,必要时可采用鼓室导抗和单纯乳突根治术。
本文到此结束,希望对你有所帮助。
X 关闭